陇东学院学报编辑部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红色文化

  • 延安整风运动对党员意识形态的塑造

    姜建芳;赵喆靖;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她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培养了一批对共产主义理想无比忠诚的共产党员,使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这样的思想改造对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025年04期 v.36;No.15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位一体”之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执政形象的维度

    尚子翔;吉萌;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系统全面的执政探索实践,通过发展抗战经济、建设民主政权、繁荣革命文化、保障群众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等举措,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塑造了高效、担当、民主、进取的执政党形象。随着局部执政实践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日趋成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树立了正确的执政观,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04期 v.36;No.15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救灾赈济经验与现实启示

    张耀宗;郭迪;刘艳艳;

    抗战期间,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战争的影响,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严重,灾民、难民数量急剧增加,救灾赈济压力不断加大。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根据边区实际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救灾赈济方针政策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灾民解决发展生产,使根据地顺利渡过难关。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今日在救灾赈济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发动群众互帮互助、军民团结、救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2025年04期 v.36;No.156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历史

  • 论《拍手歌》在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中的重要功能

    马启俊;

    我国汉族传统民间童谣《拍手歌》简便易行,简单易学,节奏感强,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和成人喜爱,流传范围广,传播时间久,是我国经典的民间游戏童谣。由于流传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方言的差异、时代的发展,《拍手歌》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现了众多异文。《拍手歌》有利于儿童学习、掌握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认知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行为和现象,在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

    2025年04期 v.36;No.156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党内教育百年历程的基本规律与经验启示

    陈婉莹;郭佳楠;

    在党的百年建设发展史上,重视学习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开展党内学习活动、创新党内学习制度是共产党人理论武装全党、促进革命、加强建设、稳定发展改革事业的重要法宝。党内教育呈现鲜明的规律:在教育时机上,每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重大挑战面前,党都会自觉围绕中心任务组织大规模的党内学习和教育活动;在教育主体上,“关键少数”是带头学习的风向标;在教育重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始终是主线和重中之重;在教育任务上,“本领恐慌”始终存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使教育任务变得越来越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党内教育,需要借鉴党内百年教育的经验,加强教育引导,拓宽教育阵地,延续集体学习的模式,不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

    2025年04期 v.36;No.15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之维研究

    胡明明;卜梦凡;朱宗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富含深刻的道德意蕴,从道德主体、道德理念、道德实践三重维度实现了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超越,但也面临着道德价值追求被淡化、数字技术裹挟道德风险、文化消费主义污染消费形态等现实问题。为此,应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着力从提升道德自觉、回应道德诉求、拓宽道德视野三个层面打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进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道德基础,形成精神伦理共识。

    2025年04期 v.36;No.15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成机制、文化形态和发展路径研究

    张沛霖;王晗;

    运用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成机制、文化形态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探究。发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由人为活动、文化创造、生产方式等内部秩序和自然环境、阶级意识、社会关系等外部秩序共同促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体育文化包含了原生文化形态、次生文化形态和变异文化形态,但这些文化均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体,赋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关系,从而产生适合其当下发展的文化形态;而文化的传播应从文化主体、文化内容和文化场地等三个方面构建,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社会为组织、个体积极参与的传播体系,实现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调节社会秩序,促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2025年04期 v.36;No.15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小流域到重点区:改革开放初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考察

    郭书林;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黄河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依然非常严峻,一方面导致了大量泥沙不断流入黄河,下游河道积聚了大量泥沙,给防洪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黄河中上游水保持工作进展迟缓,造成当地农业生产的落后,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迅速改变这一地区面貌是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任务。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开展水土保持,必须以发展大农业生产,根治黄河为目的,因地制宜地实行土、水、林、草综合治理方针。从此,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开始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户包小流域综合治理逐渐兴起,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开始起步。虽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一直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2025年04期 v.36;No.15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庆阳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陈志坚;郭秋荣;王永琳;田丰;王思博;王淦玉;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庆阳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梁腰鼓和正宁花样跳绳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归结出其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节日依附性、地域民俗性等特征。体育非遗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时间性限制,主要在一些重大节庆活动参与演出,及当地中小学的大课间进行体育非遗活动,使体育非遗在中小学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5年04期 v.36;No.15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律社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价值证成与实践路径

    李一峰;魏彦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法治体系从生成之日起承担了中国制度创新性框架、价值观的法治化和我国法学形态的与时俱进以及法学理论本土化的证成和意蕴,其实践路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备各类法律法规体系,它涵括了主体、制度、道路的系统性集成,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相联结,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公平正义的中国诠释,背后的福利供给是个人的修齐治平和社会的家国天下。

    2025年04期 v.36;No.156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研究

    田瑶;

    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电子档案的安全保护发展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备受瞩目。然而电子档案在存储、传输环节及相关犯罪防范方面却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风险,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着手:内部层面强化数据存储与传输的安全措施,提升系统防护能力;外部层面则需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加强法律监管、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及利用新技术进行风险预警与防范。通过综合性的实施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的安全保护机制,确保其安全性与可靠性。

    2025年04期 v.36;No.15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双试点政策对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

    齐欣;马冰垚;郭威威;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各类试点政策逐步实施,旨在持续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各领域的交互融合,检验政策的有效性意义重大。以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双试点政策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9年度公司层面12630个样本数据,运用多阶段双重差分法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双试点政策的实施对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试点城市获得较大的政策红利,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先行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广和有效实施双试点政策、促进全领域数实融合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6;No.156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数西算”工程赋能西北地区生态高水平保护:困境与进路

    白双帆;

    “东数西算”工程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级特大项目,通过优化数据中心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整体算力水平,并为西北地区生态高水平保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本底差、承载力有限、生态脆弱等特征,以及工程实施面临资源需求大、生态恢复慢、技术壁垒高等多重挑战,积极探索“东数西算”工程赋能西北地区高水平生态保护的可行路径,对于提升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西北地区高水平生态保护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6;No.15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理、挑战与路径

    张亚鑫;苏静;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赋能为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数字赋能的协同、整合、透明、匹配效应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标准规范化、对象精准化,从而推动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但在农村地区数字技术的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数字鸿沟、资金人才缺乏、农村居民参与不足、供给过程缺乏“温度”等,严重影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甚至会加剧城乡发展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强建设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农民收入,政策支持、引进和挖掘人才、鼓励参与等路径来提升农村数字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2025年04期 v.36;No.15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

    柴用栋;廖冠仓;

    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此,选取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份(剔除西藏、台湾及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发现: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其每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指标增加0.35个单位;技术市场与劳动力素质起中介作用,对应共同富裕指标分别增加0.259个单位和0.336个单位;存在技术市场双门槛与劳动力素质单门槛效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非长江经济带以及中部与东部地区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2025年04期 v.36;No.156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研究

    刘晗雨;张昭俊;

    我国港口物流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市场空间,对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进行预测和分析是港口物流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以青岛港为例,选取2010-2021年青岛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为研究样本,首先建立基于灰色GM(1,1)模型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后将灰色预测结果结合马尔可夫链进行改进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方法比单一预测方法的误差更小,精度更高,这种组合预测方法为港口物流需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与预测手段。最后预测出青岛港未来五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为青岛港的物流规划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36;No.156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徐金菊;陈志超;葛成志;王保;

    为了对我国慢性病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分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3-2024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185篇学术期刊文献进行了全景式动态可视化分析,包括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热点主题和突变词等。通过绘制出我国慢性病管理的作者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等知识图谱,选取了能够反映一定研究热点和前沿的高频关键词、聚类标签和突变性关键词等信息。研究发现,我国的慢性病管理研究发展迅速,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是我国慢性病管理研究的热点,而医防融合的慢性病管理则是我国慢性病管理研究的前沿趋势。可以从开展慢性病管理产学研合作、加大慢性病管理研究力度、密切关注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内容和紧跟慢性病管理研究前沿趋势等方面推进慢性病管理。

    2025年04期 v.36;No.156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海省土地碳收支空间分异及协调分区

    杨春月;

    土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经济发展必然会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开展土地碳收支研究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8个市州为研究对象,使用遥感影像测算了各市州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并使用碳排放经济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究了2000~2020年以来青海省土地“环境-经济”协调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省碳收支逐渐失衡,且有加剧趋势。各个市州碳汇吸收量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碳排放量整体上由南向北递增,根据二者的协调性,将青海8个市州分为5类区域;研究期内,青海省各市州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各市州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相对而言,青海省各市州碳生态承载力变化较为稳定;青海省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和碳生态承载系数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个市州之间耦合协调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2025年04期 v.36;No.156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三维探赜

    田向勇;任沛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现代乡村治理,为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乡村奠基通络。然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仍存在人才梯层亟待完善、组织体系尚待优化、服务效能仍需优化等现实困境。吸引优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坚韧基层干部队伍、提升乡村治理效率能力,是乡村振兴纾困增效,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36;No.15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

  • 教师情感支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杜军;

    探索教师情感支持和同伴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路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班级管理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对27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情感支持、同伴关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17~0.26,p<0.01);教师情感支持直接正向预测儿童亲社会行为(β=0.25,p<0.001),也通过同伴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8.84%。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支持直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也通过同伴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作用,这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2025年04期 v.36;No.156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农村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付建铂;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农村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力具有多维价值意蕴。变革型领导力促进了农村小学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教学创新变革,助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了农村教育生态优化。教育家精神与变革型领导力从精神内核上存在一致性。教育家精神为农村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力提供了价值内核和精神动力,变革型领导力各要素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推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农村小学校长应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身变革型领导力,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培养更多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教育强国力量。

    2025年04期 v.36;No.156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非遗与高校教改融合

    庄琪;邱夷平;张宏杰;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守正创新,对于传统文化除了要继承保护,更要有创新发展的眼光,这一理念与现代高校教育中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为教育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基于此展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该研究以服饰创意设计课程为例,分析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与服装设计课程融合的可行性。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优化改革,将学科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融合,以“三讨论”方式进行课程管理。

    2025年04期 v.36;No.156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材情感建构研究——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黄景芸;

    通过语料库分析方法,探讨了《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情感建构及其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影响。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情感建构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作用。通过对48篇语篇进行聚类分析,具体采用K-means算法,揭示了不同情感强度语篇在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结果显示,高情感强度语篇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低情感强度语篇在解决问题能力上表现突出。研究结果强调情感建构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情感因素在教材开发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建议。建议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5年04期 v.36;No.156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情民意对乡村学前教育治理的影响研究

    张莉萍;

    乡情民意是乡村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乡村振兴背景下,理解和把握乡村居民对学前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分析探讨乡情民意在乡村学前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能够更好地保障乡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权益,促进乡村学前教育公平、优质、可持续发展,为制定相关学前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参考,为我国乡村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推动我国乡村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04期 v.36;No.156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

    张林达;黄静;陈浩瑜;

    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是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保障,以党建规范化引领高校各项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将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新动能,转化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能推进高校管理服务体系和思政育人能力的规范化、现代化,对于推进三全育人的深度和力度,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高校的政治地位也是至为重要的。探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现状,并提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6;No.156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农业的体系架构与本科专业教育研究

    柴雨葳;乔岩;常磊;柴守玺;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和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地。培养智慧农业专业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科”建设的迫切需求。由于智慧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较短,对智慧农业科学的概念、知识与技术框架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也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在借鉴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智慧农业的内涵、知识与技术体系架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建议、以及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农业院校制订智慧农业本科专业教学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6;No.156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